亚圣国学网
我是得着,有话直说。
曾经的央视优秀主持人和调查记者,后来一鸣惊人的《穹顶之下》主创,成为这位标榜“公知”的前新闻人最后的“绝唱”。柴静说出了“真相”,也切中了“要害”,只是,她只是“说对了一半”,看见的也不是事实的全部。
被西方价值观影响和左右的她,越来越无法理解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缔造出来的“中国奇迹”,无法理解“小粉红”的生根发芽与年轻人对祖国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。
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,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原则。非典肆虐,柴静走上最前线,这种为了真相不顾一切的勇敢行为,让她赢得了观众们的尊重与敬仰。
随后的《东方时空》和《新闻调查》,以及后来的《看见》,善于思考更善于实践的柴静,与同事们一道做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新闻报道,她也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新闻调查记者和主持人之一。
只不过,柴静和很多那一代的新闻人一样,是看着、学着西方新闻媒体的教材、报道起家的。正因为,西方媒体更人性化、更新颖的报道形式和理论知识,成为很多中国媒体人学习的榜样,只不过,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,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与方法论,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左右柴静这样的媒体记者们。
新闻学里有一句名言,新闻报道要无限接近于客观真实。柴静自认为正确的新闻观,成就了那部当时颇具震撼力的《穹顶之下》。在电视节目中“拷问”丁院士,看起来有理有据、很有说服力,实际上显得很业余、失水准。
柴静至今想不明白的是,自己“无限接近真相”的做法,本来应该如以往一样备受尊敬,到了现在却饱受诟病,所谓的“不食人间烟火”,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功夫而已。
因为思想上的先入为主,被西方价值观深刻影响之下的柴静,做出了一系列“出格”的举动。被吃瓜群众扒出来赴美生子、常住美国,并非柴静的“原罪”,正因为思想歪了,屁股才歪了,这才是柴静的“七寸”。
很早之前就听说了柴静的《看见》,在很值得一看的道听途说中,一直想看看来着。直到2017年支教那一年,我才最终看到了。现在想想很多故事讲什么我都模糊了,只记得哭的稀里哗啦。但是,讲到那个外国人在坚持支教的时候,我却不喜欢柴静的那个故事,可能当时的自己正在亲身经历支教,跟她描述的不一样,有些不认同吧!后来的苍穹之下也是非同凡响,虽然当时她说的环境问题和一些无奈都是事实,我也是感同身受,但是听到专家和她的辩论,我还是愿意相信祖国会变得越来越好的!名人总会想利用自己的名气做点什么,她应该也是想这样做点好事的,但是,似乎情绪化影响了自己顾全大局,循序渐进…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全站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