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7-12-31 12:04 | 作者:网月体验 | 来源:北京丝足
提起牛顿,大家都知道他是伟大的科学家,其实,他还有一段悲催的炒股血泪史。
他曾经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,赔了两万多英镑,这相当于他10年的收入之和。
也不怪牛顿,因为他买入的这家公司,来头太大了,是英国南海公司。英国国王乔治一世曾经担任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。这家公司,拥有英国在南美地区的贸易专营权,可以说是非常牛。
1719年12月,南海公司向英国ZF递交了一份提案。这是一份用股票换国债的方案。根据这个方案,南海公司用自己的股票,置换价值3160万英镑的国债。并承诺,将国债利率从7%降到4%,再额外支付给应该ZF760万英镑。此时的英国ZF,正在为支付高额的国债利息发愁,财政吃紧,经济一片萧条。
不得不说,南海公司相当于给当初头疼的英国ZF“雪中送炭”。他们称,在南美发现了巨量金矿,需要资金支持。所以,几乎所有人认为,南海公司的盈利是不容置疑的。
表面看,南海公司这个提议,简直是多方盈利,大家一起发大财。
英国政府化解了财政危机,
南海公司有了更多钱可以开采金矿,
而国债持有人也可以用国债置换南海公司的股票,分享公司的红利。
实际上,这TM是一个大坑。
1718年的时候,西班牙和英国的战争就切断了南美的贸易通道,南海公司已经无利可图。哪里有什么金矿呢,这根本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。
南海公司,就是以获利假象为诱饵,使人们为追求虚幻的财富而走向破产。
有人问,难道当初就没人反对吗?
有啊,但是这种声音实在是太小了。
南海公司飞涨的股价淹没了反对的声音。
南海公司的股价,在方案提出前不到120英镑,几个月后,股价涨到1000多英镑,一时间,南海公司的股票一票难求。有人是这样描述的:
“快速上涨的股价,让政客忘记了政治,医生丢弃了病人,店主关闭了商铺,牧师离开了圣坛。就连时任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,也成了南海公司的股东。”
之后,南海公司分三次发行了8万多支新股,股东们大发横财。许多公司,一度模仿南海公司的手法,编概念,发股票。股份融资的热度,催生了许多皮包公司。
但是,纸终究保不住火,当人们发现南海公司的骗局后,南海公司的股价从1000磅以上迅速跌回到原点。
南海公司的骗局,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众人。此后100年间,英国再也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。
牛顿本人也留下了一句名言,他老人家炒股发财的美梦破灭后,说,“我能够算准天体的运行,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。”
牛顿这句话说出了,在疯狂利润追逐下,人性的贪婪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整件事情的时候,不禁要问,究竟有多少人,因为追逐利益而置国家经济和信用于不顾呢?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,不少ZF官员,达官要人丑闻败露,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——伦敦塔。
南海骗局已经过去300多年。但利用特权套利,蠹空国家经济的现象,却一直周而复始。
2提到危害国家经济的,大部分可能脱口而出的,就是房地产。
有人说,就是因为房价的暴涨,让钱无法流入实体经济,因为高房价,阻碍了多少年轻人去追逐梦想。
好像,房地产就是万恶之源,只要房价跌了,经济就会好转一样。
真的是这样吗?我们看下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流转情况。
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,维护资金链才是开发商的核心内容。从拿地、在建、再到销售过程,都是在做资金的闪转腾挪。越大的开发商,项目越多,获得的收益就要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购买土地的过程中,后期的资金链就会越紧,出不得任何问题。
开发商的一举一动都需要银行提供资金支持。
银行,才是背后的资金支持者,
银行,才是最大的房东。
据统计,在实际操作中,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,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中直接和间接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至少在60%,而国际通常水平是30%~40%,美国是20%。
这是什么逻辑呢,开发商不断收割着买房们的小韭菜,而银行又收割着看似巨无霸的房地产商。
据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统计,选取的总样本为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103家上榜企业,其中10家是银行,其总利润占据103家总利润的55%。除去银行的剩下93家企业,平均利润仅有15.9亿美元,相比全球上榜500强的平均利润29.6亿美元低了46%。
有人说,银行,就是一把剪刀。
本文由 北京风月体验 原创!欢迎分享及转载请保留出处,谢谢!http://www.ystzjt.com